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源于农业部1955年批准成立的黑龙江省农业专科学校土壤专修科,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为北安农学院,正式成立土壤农业化学系,1998年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现为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和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A类),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实施大类招生,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2个专业;农药化肥专业,专业招生。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农药化肥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和特色高水平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75人。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国家“百千万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吉林省政府参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省部级人才和荣誉称号获得者10余人次。拥有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4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国家级技术指导专家1人、省级专家10余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14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0余人。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17门。近五年,立项各级教改课题20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等253项,获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
学院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与黑土地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盐碱土改良与利用(东北内陆盐碱地)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等5个部委级和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2个,创建了我省首个“科技小院”,拥有三部委联合支持建设“科技小院”3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7个、各类校外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10余个。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发挥学科优势,在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盐碱地改良、精准施肥和新型肥料创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7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其中在高水平期刊《Nature》合作发表文章2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制定地方标准7项;授权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0余项。学院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年互访专家学者3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余人次。
学院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党建工作。学院党委入选吉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教工第三党支部获吉林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教工第三党支部先后被授予吉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目前,学院已形成了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核心学科,农、理、工学科门类相互融合和本、硕、博多个学位层次的综合性办学特色。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国家重大需求,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育人育才使命,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