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联系我们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院务公开
  • 师资队伍
    基础化学系
    水土保持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本科生教育
    专业简介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
    教学研究
    规章制度
  •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
    研究生培养
    博士后培养
    留学生培养
    客座教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立项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科研动态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学术合作
    留学生培养
  • 党群建设
    党建工作
    工会动态
  • 学生工作
    学生组织
    团学园地
    奖助工作
    就业指导
    通知公告
  • 校友风采
    校友会
    优秀校友
    流金岁月
    校友录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院务公开
  • 师资队伍
    基础化学系
    水土保持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本科生教育
    专业简介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
    教学研究
    规章制度
  •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
    研究生培养
    博士后培养
    留学生培养
    客座教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立项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科研动态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学术合作
    留学生培养
  • 党群建设
    党建工作
    工会动态
  • 学生工作
    学生组织
    团学园地
    奖助工作
    就业指导
    通知公告
  • 校友风采
    校友会
    优秀校友
    流金岁月
    校友录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院务公开
  • 师资队伍
    基础化学系
    水土保持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本科生教育
    专业简介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
    教学研究
    规章制度
  •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
    研究生培养
    博士后培养
    留学生培养
    客座教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科研立项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科研动态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学术合作
    留学生培养
  • 党群建设
    党建工作
    工会动态
  • 学生工作
    学生组织
    团学园地
    奖助工作
    就业指导
    通知公告
  • 校友风采
    校友会
    优秀校友
    流金岁月
    校友录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0-10-09
 
 

一、学科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在1986年授权的二级硕士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0年被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授权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整体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者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较高。本学科依托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退化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气污染控制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研究方向。构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产地环境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生产、新型环保材料研发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技术体系,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部分创新性成果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充实了区域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授权各类专利10项,转化1项。与德国基尔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学术交流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

二、培养目标

    面向东北地区及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结合农业大学的特点,融入地学、化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能够在本学科或农业环境保护领域内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知华友华,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校学期期间,鼻血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在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具备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独立承担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或技术管理等工作。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具有较强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身心健康。

    5.具备相应国际汉语能力水平。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至少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水平。

三、研究方向

    1.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

围绕黑土区的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重点开展农田养分流失控制、新型缓释肥料研发与应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与钝化固定、农药微生物降解、水土保持、秸秆还田、养殖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

    2.退化土壤改良和生态恢复

以污染物消除与控制和土壤环境调控为重点,融入植物学、地学和灾害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开展盐碱地、矿区采矿迹地、裸岩和边坡等脆弱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3.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以农林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废弃菌糠、农作物秸秆、养殖废弃物和废弃果渣等为对象,依据其组成结构,从低成本利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两个角度,制备农用保水剂、电容器、保键食品、复合肥料和生物质炭等,从而实现其资源化利用。

    4.水气污染控制新材料研发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光催化材料、空气过滤材料、油水分离材料、纳滤材料和抗菌材料,实现对不同类型污水的处理及空气的净化。针对环境中的痕量有机污染物开展了以可再生能源和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光催化剂及相应技术体系的研发工作,设计、制备及筛选多类低成本、高降解性能的新型多元异质结型光催化剂。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为全日制,坚持以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导师邀请校内外本科学或相关领域内的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组成指导小组,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实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选。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学进展汇报和学位论文全程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使用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对研究生创新和求是精神的培养;鼓励跨学科组建指导小组和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活跃学术思想,开阔国际视野。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课程学分下限

课程学分上限

学位课学分

   学位课    

及格成绩

   其它课    

及格成绩

26

20

24

16

70

60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研究方向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

必须课

S10193101

中国概况

48

2


1


S10193102

汉语

256

2


1-2


学科

必修课

 

S08301001

现代环境学研究方法

32

2


1


S08301002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

32

2




S08301003

环境污染化学

32

2


1

双语

S08301004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

32

2


1

双语

S08301005

环境规划管理及政策方法

32

2


1

全英

S08301006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工程

32

2


1

全英

 

非

学

位

课

 

 

 

公共

选修课

 

S101932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S10193203

学术会议交流英语

16

1


1


S10193204

西方文化赏析

16

1


1


S10193205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1


S10193206

第二外国语(英语)

32

2

小语种者必选

1


S10193207

法制教育

16

1


1


S10193208

专业汉语

32

1


1


S10193209

科研仪器使用指导

16

1


1


S10193210

体育

16

1


1


学科

选修课

S0830200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2

2


1

双语

S08302002

水气处理新材料与工艺

32

2


1

双语

S08302003

环境修复新技术

32

2


1

双语

 

必修环节

 

S08303001

开题报告


1


3


S08303002

中期考核


1


4


S08303003

学术活动


2


1-5


S08303004

实践教学


1


1-3


S08303005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1




3.教学方法

(1)研究生教学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倡采用教师主讲结合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制定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鼓励研究生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类学习平台,选择与培养方案内课程设置对应的课程,进行在线学习。

4.考核方式

(1)硕士研究生课程的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公共课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及实验报告等方式。重点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各门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及格,非学位课60分及格。

(2)每名学生必须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学术活动,并写出500字以上的总结。完成后记2学分。

(3)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撰写开题报告,开题通过后记1学分。

(4)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选题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5)研究生严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七、必修环节

    1.开题和文献阅读 (1学分)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进行。要求研究生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获取全面而准确的文献体系之后进行开题报告。硕士生要求阅读不少于50篇文献资料。开题报告采取报告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人阐述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具体办法按照《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2.中期考核(1学分)

    学术型硕士在课程学习结束,论文开题报告完成后,于入学后第3学期末或第4学期初完成中期考核。休学研究生中期考核与下一年级同期进行。

中期考核工作由各学院、学科自行组织,成立中期考核小组,考核形式须采取PPT汇报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论文开题的进展情况等,汇报时间不低于10分钟。同时接受考核小组提问,时间不低于5分钟。中期考核结果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各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绩优秀比例不超过参加考核人数的30%,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3.学术活动(2学分)

    (1)参加学术会议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1学期至第5学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2)参加学术年会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第1学期至第5学期)参加资源与环境学院组织的学术年会并获得二等奖以上计0.5学分;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年会并获三等奖以上计1学分。

    (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

    硕士研究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计1学分。

    4.教学实践(1学分)

    (1)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讲授部分本专业课程,也可以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协助教师指导实习、辅导或协助指导本(专)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要累计指导本科生教学实践活动6学时以上。对于入学前从事过教学工作的硕士生,可免修教学实践环节,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实践教学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分)

    (1)为规范研究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学科实行全体研究生考勤制度,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出勤率达到80%以上,考勤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

    (2)第5学期对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复制比初检,论文初审,并组织毕业论文预答辩。

    (3)硕士研究生要参加研究生院统一组织的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学习、考核,合格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吉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CSCD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综述除外);具体要求详见《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暂行规定》和《资源与环境学院关于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实施细则》执行。

    2.使用外国语言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学位论文可以使用相应的外国文字撰写,论文摘要应为中文;学位论文答辩是否使用外国语言,有学科届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道德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吉林农业大学授予来华留学生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十、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自2020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地址: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电话:0431-84533058  

----友情链接----
---- 测试链接 ---- ---- 测试链接测试 ---- ---- 测试链接测试链接 ----

© CopyRight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invironment